2011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经济工作部署,认真执行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财政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全力以赴“保增长,调结构,控通胀”。整体经济呈现出“增速保持平稳较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持续提升,民生状况明显改善”的发展态势,国际旅游城建设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83.75亿元(不含农垦,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59亿元,比上年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6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18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调整为12.6∶22.1∶65.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别为0.9、3.7、9.6个百分点。新经济业态规模逐步壮大,景区、游艇、高尔夫、海上娱乐、动漫、创新创意产业、物流及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初见成效。2011年全市新经济业态行业增加值8.5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0%。  

  人均富裕程度进一步提高。按不含农垦户籍平均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6107元,比上年增长11.9%;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约合8687美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  全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140.01亿元,比上年下降4.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2.98亿元,比上年下降11.8%。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5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基金收入52.96亿元,比上年下降29.0%。一般预算收入中实现税收收入总额4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89.1%。从税种看,耕地占用税比上年增长124.6%,房产税比上年增长58.2%,土地增值税比上年增长55.2%,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增长49.8%,城镇土地使用比上年增长34.3%,是拉动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民生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实际支出71.58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文化体育与传媒、农林水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教育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52.9%、23.1%、23.1%、22.5%、21.7%和18.1%。

 

  物价涨幅持续偏高,结构性上涨特征较明显。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4%,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在蛋类、肉禽及其制品、油脂类和水产品等较快上涨的推动下上涨10.8%,是拉动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居住类价格上涨5.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9%,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1.5%,衣着价格上涨1.1%,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均上涨0.3%。居民消费价格比2010年涨跌幅度见表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东部海棠湾国家海岸开发进展顺利并取得新成效。2011年,海棠湾片区完成投资额75.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1.2%。从投资主体看,政府投资完成10.67亿元,社会投资完成44.75亿元,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完成20.50亿元。截至2011年底,已有逸林希尔顿、万丽、喜来登等5家酒店开业。西部崖城创新创意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快,道路等基础项目正加紧建设。招商工作已经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11年底,已有24家高科技产业企业与我市签署投资意向书。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居住类价格涨幅偏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超过全年预期目标;二是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力的经济增长点;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总部经济尚在起步阶段。  

  二、改革开放  

  (一)体制改革  

  各项改革取得新成效。积极探索推进强镇(区)扩权改革,出台了《三亚市人民政府  

      

  关于确定河东河西两区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各镇财政管理体制补助标准的通知》,规范了河东、河西两区财政分配关系,进一步提高了各镇财力保证标准,充分发挥区镇在城市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上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逐步建立一套权力与责任对等,财力与事权匹配,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适应管理服务需求的镇(区)管理体制。积极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不断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推行财政预算听证。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正式实施,三亚免税店正式开展离岛免税购物业务。积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三亚首家村镇银行三亚金凤凰村镇银行正式开业。  

  (二)对外开放  

  加强对外交流,城市影响力继续提升。2011年4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三亚举行,并签署了著名的《三亚宣言》。举办了第二届清华三亚国际数学论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2011年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三亚公开赛、欧洲职业高尔夫球巡回赛—2011三亚女子公开赛、海天盛筵(海南国际旅游岛)—2011中国游艇、公务机及奢华生活第一展等具有重大影响的论坛及赛事活动。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实际利用外资继续扩大。全市对外贸易企业进出口总额997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8.3%,其中,出口额478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0%;在进口游艇及配件的拉动下,进口额达518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6倍。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2249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4%。  

  三、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全市农业总产值55.53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种植业32.65亿元,比上年增长8.3%;林业1.9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牧业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9%;渔业13.0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农林牧渔服务业2.15亿元,比上年增长9.0%。主要农业产品保持稳定增长,在禽蛋养殖规模扩大的带动下,禽蛋产量比上年增长41.6%;水果产量比上年增长10.1%;蔬菜产量比上年增长9.9%;肉类产量比上年增长3.4%,成为支撑农业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受城市建设征地影响,西瓜、哈密瓜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从而使瓜类产量比上年下降8.8%;水产品比上年下降2.9%;粮食比上年下降0.2%。主要农产品产量见表2: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截止2011年底,全市已建成农业科技110系统已建立一个指挥中心、22个服务站、37个服务点,覆盖了全市各乡镇和农场。建成三亚雪古丽光伏生态农业科技园和三亚市热带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两个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农村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 6422公顷 ,比上年下降4.9%。农业机械总动力  27.2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0%,其中排灌机械动力2.9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2%。大中型拖拉机1480台,比上年增长9.0%;小型拖拉机2765台,比上年增长6.0%;农用载重汽车895辆,比上年增长517.0%。农村用电量499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8.1%。化肥施用量(折纯)1.76万吨,比上年下降2.5%。  

  四、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工业总产值49.55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7. 13亿元,比上年增长9.8%。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7.71亿元,比上年下降10.1%,重工业4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经济效益指标有升有降。2011年列入统计监测的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45  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实现利润总额2.43亿元,比上年下降34.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7.75%,比上年下降主13.55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见表3:

 

  建筑业稳步前进。2011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全年施工项目322个(不含农村私人,下同),比上年增加11个,其中,房地产施工项目116个,比上年增加2个。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80.4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0.4%。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太阳湾高级度假区、香格里拉大酒店、瑞吉酒店等重点基建项目,以及中铁子悦薹、半山半岛和美丽之冠七星大酒店等旅游房地产项目的支撑下,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58.30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城镇基建投资174.64亿元,比上年增长21.0%;房地产开发投资178.84亿元,比上年增长34.6%。从投资构成看,建筑工程24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安装工程53.08亿元,比上年增长71.0%;设备工器具购置8.14亿元,比上年下降53.9%;其他费用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村私人)355.53亿元中,政府投资6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民间投资295.05亿元,比上年增长30.0%。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城镇及农村非农户投资中,重点领域和社会民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上年增长14.6倍,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1倍。投资资金来源压力有所加大。2011年固定资产资金来源为564.55亿元,比上年增长4.8%;资金到位率为158.8%,比上年下降34.0个百分点。资金来源中,本年资金来源412.26亿元,比上年下降6.1%。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我市认真贯彻落实 “六个一”项目推进责任制,按照重点项目督查通报制度,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环境保护、优势产业等重点项目建设得到加强。全市24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0.8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额的154.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4.9%。三亚绕城高速公路、三亚西部供水工程、7家五星级酒店、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琼州学院三亚校区项目等5个省重点项目已基本完工。全市96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7.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51%,比上年增长64%。其中西线高速公路至天涯海角道路、南山货运港及配套设施一期、三亚市体育中心、蓝色海岸五期、美高梅度假酒店等5个项目已竣工,三亚绕城公路及连接线等11个项目已基本完工。  

  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高位运行。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78.84亿元,比上年增长34.6%。从商品房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完成160.79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9.9%。房屋施工面积636.5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6.85万平方米。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01亿元,比上年增长30.8%。从城乡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9.41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6.60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全市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53.62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其中批发业81.25亿元,比上年增长33.3%;零售业72.37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在离岛免税政策的带动下,生活消费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中,化妆品类比上年增长12.8倍,日用品类比上年增长5.5倍,体育娱乐用品类比上年增长3.9倍,金银珠宝类比上年增长2.0倍,服装鞋帽纺织品类比上年增长73.5%,家具类比上年增长45.8%,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0.1%。全市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总额79.73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其中住宿业68.38亿元,比上年增长34.8%;餐饮业11.34亿元,比上年增长46.7%。限额以上住宿企业中,五星级酒店营业额比上年增长24.1%,四星级酒店营业额比上年增长20.0%,三星级酒店营业额比上年增长6.0%。  

 

  七、旅游业  

  旅游业平稳增长。全市接待旅游过夜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达1021.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7%,其中,接待国内游客968.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1%;接待海外旅游者52.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2%。全年旅游总收入16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39.7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境外旅游收入3085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1%。旅游饭店客房开房率64.51%,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旅游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提升。全市列入统计的旅游宾馆(酒店) 223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3家,四星级宾馆20家,三星级宾馆18家,待评五星级26家。拥有客房37341间,拥有床位65221张。全市共有 5A 景区2处, 4A 景区5处。  

 

  八、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快速增长。全市旅客运输量4313万人,比上年增长21.5%;货物运输量2020万吨,比上年增长18.3%。凤凰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0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5%;飞行73097班次,比上年增长4.3%。民用航空线路132条,比上年减少10条,其中,国内航线98条,比上年减少18条;国际航线30条,比上年增加6条。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信贷基本稳定。2011年,在国家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和加息以及紧缩性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流入我市资金相对有所减少。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593.67亿元,比年初下降3.7%,其中,单位存款328.96亿元,比年初下降9.8%;储蓄存款246.80亿元,比年初增长2.3%。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实际贷款余额266.42亿元,比年初增长16.5%,其中短期贷款12.37亿元,比年初增长2.4%;中长期贷款253.44亿元,比年初增长17.3%。  

  保险业规模有所扩大。全年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53685万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财产险收入24916万元,比上年增长26.8%;寿险收入25174万元,比上年下降9.8%;意外险收入1216万元,比上年增长29.7%;健康险收入2379万元,比上年增长31.5%。  

  十、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48所,比上年增加6所,在校学生16.80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5所,在校学生41572人,比上年增加5005人;中等职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9057人,比上年减少438人;普通中学43所,在校学生42214人,比上年减少1225人;小学136所,在校学生62883人,比上年减少33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 %,与2010年持平;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8.75%,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小学在校生巩固率为99.35%,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初中在校生巩固率为99.68%,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市体育中心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率先在全省建成6个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率先在全省建立乡镇社区数字影院,藤桥、崖城、吉阳、河西数字影院相继建成营业。电视、广播等信息化设施建设加快,“村村通”广播电视节目已覆盖全市95%的村委会、自然村。  

  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人均预算内卫生事业费达644元,是上年的2倍。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92个,比上年增加1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病床位2615张,比上年增加399张。卫生技术人员4488人,比上年增加816人,其中,执业医师1399人,助理医师190人,注册护士1811人,药剂人员180人,检验人员203人,其他人员705人。全市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100%;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面达到100%;计划免疫“八苗”接种率96.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8.31‰,比上年下降3.3个千分点。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果。参加第十届中国木兰拳暨民族传统文化国际交流评奖大赛,获集体国际大金奖1个、个人国际大金奖3个、个人国际大银奖1个。参加香港武术节跆拳道和少林武术比赛,获金牌17枚、银牌6枚、铜牌2枚。参加海南省田径、举重、沙滩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跆拳道共7个项目的常规锦标赛,共获得金牌17枚、银牌12枚、铜牌14枚。  

  十一、人口生产和人民生活  

  户籍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201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8.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万人。按性别分,男性29.68万人,女性28.46万人。按年龄分,18岁以下13.53万人,占23.3%;18岁-35岁19.05万人,占32.8%;35岁-60岁19.56万人,占33.6%;60岁以上6.00万人,占10.3%。按民族分,汉族33.72万人,占58.0%;黎族22.71万人,占39.1%;回族0.90万人,占1.5%;苗族0.39万人,占0.7%;其他民族0.42万人,占0.7%。  

  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472元,比上年增长15.3%;人均消费性支出15721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2.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582元,比上年增长16.6%。  

 

  十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4568人,比上年下降6.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148人,比上年下降5.0%。失业人员再就业4313人,比上年增长1.5%;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42人,比上年增长2.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7%,比上年提高0.42个百分点。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继续扩大。2011年,全市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7733套(不含农村危房改造,下同),开工面积72. 03万平方米 。竣工保障性住房1651套,竣工面积9.84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参加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57690人,覆盖率为99.50%,比上年提高0.51个百分点;参加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88200人,覆盖率为99.72%,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参加城镇从业人员失业保险人数为156750人,覆盖率为99.15%,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405343人,基本实现全覆盖。2011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口20709人;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实际发放数为6890万元,比上年增加897万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从2010年每月330元、235元提高到2011年的360元、280元。社会福利院数1个,床位100张。五保户生活补贴达到每月300元。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发放基础养老金110元。  

  十三、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成效。积极推进亚龙湾冰蓄冷区域供冷工作,供冷酒店由2家推广至5家,继续推进城乡公共机构太阳能绿色照明示范工作,推广使用节能灯,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和落实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全力推进荔枝沟水质净化厂、市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等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的排水许可监督力度。2011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渗滤液达标处理率均达到100%。全市现有垃圾处理设施8个,比2010年增加3个;城镇现有污水处理厂7个,其中2011年建成2个。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1.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成绩斐然。积极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开展“三边林”建设,启动受损山体植被恢复工程,探索森林生态补偿试点。2011年,全年完成造林 71公顷 ,其中人工造林 46公顷 ,更新造林 25公顷 ,森林覆盖率6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31%,绿地率达到41.61%,人均公共绿地达到 18.97平方米 。环境监测站1个,自然保护区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 12619公顷 ,其中陆域 7051公顷 ,海域 5568公顷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58人,比上年减少2人,其中,工伤事故死亡人数6人,与2010年持平;火灾事故连续三年无死亡人数;交通事故死亡人数51人,比上年减少1人。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38起,比上年增加25起,其中,工矿商贸企业发生事故11起,比上年增加6起;火灾事故110起,比上年增加7起;交通道路发生事故117起,比上年增加12起。  

  十四、城乡建设  

  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已完成《三亚市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小城镇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完成崖城镇已编制完成《崖州湾总体发展规划》和《崖城产业发展规划(初稿)》。强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定了《三亚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三亚市农用地流转管理办法》以及《三亚市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办法》等三项规范性文件。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建成文明生态村584个(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占全市村民小组总数(890个)的65.6%。加快农村沼气改造,全年完成农村“一池三改”938户,在建62户。  

  城镇承载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煤气(人工、天然气)供气总量3144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7%;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1636吨,比上年增长34.9%;年末实有城市建成区道路面积386万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明显改善。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569辆,比上年增加128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总量129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3%。年末实有出租车1232辆,比上年增加150辆。